1,RAID定义

磁盘阵列(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,RAID),有“独立磁盘构成的具有冗余能力的阵列”之意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-Berkeley)在1988年,发表的文章:“A Case for 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”。文章中,谈到了RAID这个词汇,而且定义了RAID的5层级

2,RAID实现方式

RAID实现方式有三种,一是外接式磁盘阵列、二是内接式磁盘阵列卡,三是利用软件来仿真。

外接式磁盘阵列:通过扩展卡来提供适配能力

内接式磁盘阵列卡:主板生成RAID控制器

Software RAID :利用软件来仿真

3,RAID的几种工作模式

  a,RAID-0 (又称 strining,条带卷 )

RAID 0是最早出现的RAID模式,即Data Stripping数据分条技术。RAID 0是组建磁盘阵列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,只需要2块以上的硬盘即可,成本低,可以提高整个磁盘的性能和吞吐量。RAID 0没有提供冗余或错误修复能力,但实现成本是最低的。

RAID 0至少需要两块硬盘才能够实现,它的容量为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硬盘容量之和,这几块硬盘的容量要相同,RAID 0模式向硬盘写入数据的时候把数据一分为二,分别写入两块硬盘,读取数据的时候则反之,这样的话,每块硬盘只要负担一半的数据传输任务,得到的结果也就是 速度的增加。

RAID 0的缺点是不提供数据冗余,因此一旦用户数据损坏,损坏的数据将无法得到恢复。
RAID 0具有的优点
读写性能提高,使其特别适用于对性能要求较高,而对数据安全不太在乎的领域。

至少需要2块或2块以上硬盘

 b,RAID1 (又称mirroring,镜像卷)

RAID1称为磁盘镜像,原理是把一个磁盘的数据镜像到另一个磁盘上,也就是说数据在写入一块磁盘的同时,会在另一块闲置的磁盘上生成镜像文件,在不影响性能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修复性上,只要系统中任何一对镜像盘中至少有一块磁盘可以使用,甚至可以在一半数量的硬盘出现问题时系统都可以正常运行,当一块硬盘失效时,系统会忽略该硬盘,转而使用剩余的镜像盘读写数据,具备很好的磁盘冗余能力。至少需要2块或2块以上硬盘。

c,RAID-4

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,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。RAID 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盘,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,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,因此RAID 4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

d,RAID-5

RAID 5不单独指定的奇偶盘,而是在所有磁盘上交叉地存取数据及信息。在RAID 5上,读/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,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。RAID 5读写性能提升很多,有很好的冗余能力,坏一个磁盘不影响使用,至少需要3块或3块以上磁盘

e,RAID10

RAID10也被称为镜象阵列条带。象RAID0一样,数据跨磁盘抽取;象RAID1一样,每个磁盘都有一个镜象磁盘, 所以RAID 10的另一种会说法是 RAID 0+1。RAID10提供100%的数据冗余,使用RAID10,可以获得更好的可靠性,即使两个磁盘发生故障(每个阵列中一个),数据仍然可以得到保护。